加入收藏 | 官方博客 | 官方微博 | 联系我们   
 
 
 
 
名誉会长:
特邀总顾问:
会长: 徐田辉
总顾问: 曹志斌
执行会长: 刘念远
常务会长: 金 旭
常务副会长: 陈 宝
外交总顾问: 张国斌
副会长: 杜声锋
中国人文外交促进会与中国女性人才网
长期联合举办高端管理人才培训班
 
 
 
 
 
 
 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> 人物专访 >> 正文
张国斌:外交官眼中的国人礼仪之道
发布:秘书处网络信息部    来源:中国人文外交促进会    打印此页    关闭此页

2009-10-28

  今天是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日子,在这三周内,中国人不仅给世界展现了奥运精神,同时也展现了礼仪之道。那么,在奥运会这场特殊的礼仪考试中,我们能得几分?奥运之后,我们又该如何继续上好全民礼仪这堂课?曾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国,为什么在礼仪方面有了断层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对有着近30年外交生涯的外交官张国斌进行了独家专访。
 
提高国人素质不能单靠一个奥运会
  张国斌,1977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进入外交部后,先后出任过外交信使、办公室主任、文化专员、礼宾官、参赞等。近期,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《亮出最好的自己》。
虽说新书出版于奥运期间,但张国斌告诉记者,这本书并不是奥运的应景之作:“70年代末,我进入外交领域后,时常看到国内代表团在国际上不懂基本礼仪、闹出笑话,于是开始研究与积累,2年前动笔写这本书,应该说,这是20多年工作的总结,不只是为奥运而写。”
对于奥运期间国人所表现出的礼仪风范,张国斌认为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是“提高国人素质,不能单靠一个奥运会。1990年亚运会之前,大家也像现在一样突击礼仪,当时确实感觉素质提高了,但是亚运会过了后,劣根性又慢慢体现出来。所以,我们要进行长期的礼仪教育,礼仪要从娃娃抓起。”
  奥运礼仪最热情的实践者非一群群身着蓝衣的志愿者莫属,他们的待客之道被广为传颂:有媒体称,奥运村里所有的门都是“自动门”——不是因为装有感应设施,而是每道门都由笑容满面的志愿者亲手打开;而每个公共洗手间里也有志愿者负责冲水、开关龙头。
这些举动在张国斌看来,有些过犹不及: “诸如开门、冲水这样的服务是没必要的,即使国家元首来了,也没必要为他们开关水龙头。奥运结束后,外国人再来中国,还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吗?如果不能,他们难免会有想法。我们不能把礼仪看得太形式化。奥运来了,大家脑子里有了一根礼仪的弦,这是好的,但是有些媒体把奥运抬得太过了,其实它只是一项普通活动,并不需要给予至高无上的地位,等它结束了,人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做好本职工作。”
 
我们目前的礼仪水平是小学生阶段 
 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,然而,如今中国人在国际场合却总是形象不佳。“从2000年前孔子鼎盛时期开始,我们都是举国注重礼仪礼宾,但‘文革’把好的都丢了,把不好的都捡起了。中国人在国外,总是被说成‘花钱最受欢迎,行为最不受欢迎’。所以在礼仪方面,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有人说,现在的礼仪书是把人们当小学生在教,我认为这是对的。我们目前的礼仪水平就是小学生阶段,等我们过了这个阶段,再向中学、大学阶段进发。”
  身为外交官,张国斌接触的人物层次都比较高,可即便如此,不少中国人的素质仍然让他汗颜。“有次在巴黎的贵宾室接送客人,大家都是轻声交谈。突然,一个中国人的声音极为响亮地冒了出来:‘老李,我来晚了!’,贵宾室的其他人都对他做出轻声嘘的动作,场面很尴尬。还有与外国人吃饭,有些同志喜欢敬酒、斗酒、给外国人夹菜,以显示自己热情好客,但外国人是不接受这一套的。”
  不了解各国的不同风俗也会造成失礼,张国斌说自己就闹过这样的笑话。“在瑞士留学时,我送给朋友一把蒙古刀。原以为对方会喜欢这件中国味道的礼物,没想到他的脸色一下子变了,问我是不是想和他断绝关系,我这才知道,送刀在瑞士人眼里是表示一刀两断的意思。”
在外交场合,更是礼仪无小事。每次外事活动前,张国斌都要详细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,然后告诉领导人该穿什么衣服、有什么注意事项、应不应行贴面礼……出访非洲的一次经历令他印象深刻:“当地领导人给国家领导人敬酒,这个酒是用手调出来的,只献给尊贵的客人,虽然看起来很脏,但是领导人不能不喝,这就需要我们对这样的风俗有所了解,然后事先告诉领导人,以避免尴尬。”
 
外交官光环背后的酸甜苦辣
  张国斌走上外交之路,完全出乎他的意料。“我在农村长大,15岁前没见过火车,更不知道什么是巧克力。后来进了工厂,在山沟里待了3年,正逢北外招生,集中考试,被北外法语系录取,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,就这么成了一名外交官。可以说,我是命运的幸运儿。”
虽然张国斌说自己是幸运儿,但事实上,有厚积才有薄发。他8岁就开始给报刊投稿。在老家的破窑洞里,他读莎士比亚、莫泊桑、雨果。到了工厂后,因为年龄小,只能用学习打发时间,“业余时间是在看书、记笔记中度过的。那时候表哥有一箱子书,我看完一本就和别人换其他书,这箱书一直在更新换代,从没齐全过。”
  在许多人眼里,外交官是神秘而令人羡慕的,他们举止优雅,外语流利,与各国名流、政客打交道。但很少有人看到光环背后的他们:远离祖国和亲人,在异国他乡默默工作;在缺水、缺电的穷困国家,艰苦创建中国使馆。
   “有人说很羡慕我作为外交官走过这么多国家、有过这么多经历,其实外交官的酸甜苦辣是人们想象不到的。” 1979年,东非的吉布提共和国与中国建交,张国斌与同事前去筹备建馆,那时的他只有24岁,“我们是第一批到达吉布提的中国外交官。其实外交官的出国和大家想象的完全是两回事。”吉布提的气温很高,一年有8个月是夏天。在吉布提建馆期间,由于人手不足,张国斌主动承担起厨师、司机、会计、保管、翻译的工作。
  “虽然大使馆的条件比较好,但是还是会有疟原虫病的困扰,睡觉时一定要盖上被子,否则蛆会钻到肉里,做手术才能取出来。有同事取出一条蛆,被我们谐音称作‘一区区长’,取出两条蛆的就被称作‘二区区长’,那真是一段苦中作乐的日子。”
  张国斌不否认在极苦极累之时,也会一丝困惑:为什么有人能派在西方发达国家当外交官,而我要在这里受苦?“不过,一旦在那个位置上工作起来,就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。而且,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是发自内心的,他们是中国人真正的朋友,按中国话来说,就是‘瓷实’。”
 
不要把世博期间的礼仪培养看成形式
  在非洲国家常驻8年后,张国斌又在法国常驻5年,还作为礼宾人员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个国家,足迹遍布140多个国家。正如李肇星说的,外交官常常有缘见证甚至参与历史——张国斌也不例外。
  2002年12月3日,摩纳哥格利马尔迪宫里,国际展览局主席庄严宣布: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将是中国的上海。消息一出,会场内外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欢欣鼓舞、互相拥抱,随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。
 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庆功宴,其实差一点泡汤。当时张国斌任驻法大使馆办公室主任,为申博忙前忙后多时的他,在申博结果公布的当天,突然得到一个消息:原定为庆祝活动举办场所的蒙特卡洛大饭店的金厅,早在3个月前就被一家美国公司预订了,但如果不能租下这个相对宽敞、气派的场地必然会影响到申博庆祝活动的效果。
 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,张国斌镇定地打听到美方的活动是晚上9点才开始,当即提出保证活动在当晚8点30分之前全部结束,并且以一个中国外交官的人格担保,中国人是绝对讲信用的。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饭店经理和美方公司,经过协商,酒店方面在下午两点终于同意在晚上8点30分之前将大厅先提供给中国代表团。
  当晚,上海申博成功,庆祝活动也在晚6点30分如期顺利开始。最后,在雄壮的《歌唱祖国》歌声中,庆祝活动圆满结束,此刻,时针正指向晚8点20分。
  申博庆功会的峰回路转犹在昨天,上海世博会已近在眼前。张国斌说,他明年打算写一本书,讲述申博前后的故事。问他,作为一名申博功臣兼外交礼仪专家,能否对上海人民提些礼仪建议。他答道:“我只提一个想法——不要把世博期间的礼仪培养看成形式,而是要看成过程。世博是一时的,而生活是长期的。我们的眼光要放得远一些,路要走得长一些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田静

 

 

上一篇:滴水不漏▪硬汉李肇星
下一篇:专访李肇星:多想想自己的事情慎提“中国崛起”
CHINA HUMANITIES DIPLOMATIC PROMOTON ASSOCIATION 中国人文外交促进会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杨东坡
电话:010-57515677 手机:13911110097 邮箱:chdpa@chdpa.org 微信号:CHDPA8888
地址:中国外交部建国门外交公寓2号办公楼  邮编:100000